悠悠汉水,奔腾不息
悠悠汉水,奔腾不息。巍巍秦岭,草木葳蕤。2022“一带一路”媒体协作论坛采访调研组来到了朱鹮的家乡——坐落秦岭南麓的陕西省汉中市洋县。 秦岭的崇山峻岭蕴藏着丰厚的动植物资源。近年来,陕西省把秦岭生态环境维护和修正作业摆上重要方位,洋县广阔干部群众更是倍加呵护秦岭生态,一幅人与天然调和共处的夸姣画卷展现在人们面前。 朱鹮维护被誉为“国际解救濒危物种的成功模范”\n 到了洋县,要看朱鹮。 坐落秦岭南麓的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天然维护区,主体在洋县境内。在维护区内的野生朱鹮救助养殖繁育基地,一个占地10亩的朱鹮野化驯养大网笼有目共睹,几十只朱鹮或展翅飞翔,或垂头寻食。 朱鹮被誉为“东方宝石”。进入20世纪后,全球朱鹮种群数量急剧削减,一度被以为现已灭绝。 1981年,我国科研作业者在洋县姚家沟发现国际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。40多年后的今日,全球朱鹮种群数量打破7000只,朱鹮维护被誉为“国际解救濒危物种的成功模范”。 “在发现朱鹮后的十几年里,每个巢下都有咱们的科研人员或志愿者24小时监测维护。”朱鹮国家级天然维护区高级工程师张跃明慨叹,“现在,咱们现已由对个别的蹲守盯梢维护,转变为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维护。” 洋县的田间阡陌,朱鹮随处可见。农人在水田俯身繁忙,鸟儿就在死后蹦蹦跳跳寻食。当地乡民说:“地里不撒任何化肥农药,咱们是全民护朱鹮。” 除了选用维护康复栖息地、种群监测、社区共管共建等就地维护手法,维护人员还活跃攻关朱鹮的人工繁育技能,探究朱鹮的野化放归。现在,陕西已树立5个朱鹮人工繁育种群基地、4个野化放归种群,不断将人工养殖繁衍个别从头引进其前史散布区,野生朱鹮栖息地面积由发现时的缺乏5平方公里扩大到1.6万平方公里。 据悉,朱鹮在国内的散布规模现已扩展至北京、上海、浙江、四川等地。我国还向韩国、日本输出种源14只,朱鹮已在韩国、日本重建种群。 秦岭物种多样性维护不断传出喜讯 朱鹮、大熊猫、金丝猴、羚牛,都是国家重点维护野生动物。洋县华阳镇的华阳景区被称为“秦岭四宝园”。在这里,高雅的朱鹮引颈展翅,心爱的大熊猫在啃食竹子,调皮的金丝猴追逐嬉闹,老实的羚牛静心吃草。 2021年9月在陕西省举办的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,其吉祥物设计方案,就是以“秦岭四宝”为构思原型。许多人也经过这组幸福快乐、充满活力、精神焕发、活跃向上的吉祥物形象,萌生了进一步了解秦岭、了解珍稀野生动植物维护的希望。 在汉中市勉县新铺镇作业了13年的彭海龙是个“植物迷”,每逢碰见不认识的植物,他便掏出手机,经过识图软件细心辨识。“这些年发现的植物种类越来越多,有时候为了弄清楚一种不认识的植物,我可以忙活三四个小时。”他说。 本年3月20日,彭海龙在新铺镇七姊妹村发现了一种没见过的花。乡民告知他,这叫“抱鸡母花花”。他联络上了汉中市野生动植物维护管理站的熟人,经专家实地考察,确认这莳花名为“陕西羽叶报春”。 专家告知彭海龙,1904年植物学家在秦岭山区发现了陕西羽叶报春,但尔后一向未在户外发现,致使植物界一度以为它现已灭绝。直至2015年,专家才在洋县从头发现了它。彭海龙激动地说:“这莳花是第一次在海拔600米的区域被发现。这说明咱秦岭的生态环境是越来越好了!” 上一年,国家一级维护植物独叶草在秦岭太白山海拔2700米以下区域被初次发现;不久前,在秦岭初次发现荞麦叶大百合和秦岭薤……秦岭物种多样性维护不断传出喜讯。 用好科技手法,秦岭生态维护成效显著 家住洋县华阳古镇的闫超,开了一家名叫“超哥家乡”的农家乐。宅院周边有十几个野生朱鹮巢,时有朱鹮悠然飞过。很多游客慕名而来,这几日都是客满,闫超吃上了“生态饭”。 人不负青山,青山定不负人。近年来,陕西将秦岭生态维护作为各项作业的重中之重,继续施行天然林维护、天然维护地建造、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维护修正工程。秦岭规模内建成各类维护地116处,总面积0.92万平方公里,有用维护全省75%以上的天然生态系统类型、70%以上的野生动植物种群类型。 物联网监测、热成像辨认、无人机巡护、“环保才智大脑”……一项项高科技手法,为秦岭拉起一张数字监测网。现在,陕西开始构建了“天空位一体化”的秦岭生态环境立体遥感监测系统。用好科技手法,秦岭生态维护成效显著。 2021年10月,秦岭国家公园创立获正式批复,为秦岭生态环境维护“重磅加码”。环绕秦岭生态维护修正,愈加科学齐备的维护管理体制机制正在酝酿,秦岭生态资源将得到原真性和完整性维护。 记者从陕西省林业局了解到:近年来,陕西省70%以上的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维护,重点维护物种的种群数量继续增长。秦岭(陕西段)大熊猫户外种群数量由上世纪80年代的109只,增加到全国第四次大熊猫查询时的345只。金丝猴种群到达5900余只,羚牛种群数量打破5000只。红豆杉、珙桐、独叶草、华山新麦草、太白红杉等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得到有用维护。 本报记者 原韬雄本报记者 原韬雄 【修改:叶攀】